各街道办事处,白峰镇人民政府,区政府、开发区管委会各部门、各直属单位,驻区垂直管理各单位:
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(以下简称“农村产业”)融合发展,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、加快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,也是构建北仑特色都市生态休闲农业的必然途径,为进一步加快我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,现提出如下意见:
一、总体要求
(一)指导思想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、四中、五中全会,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》(国办发〔2015〕93号) 和中央、省、市各级农村工作会议精神,将农业农村作为全域城市化的功能性区块来打造,按照生产、生活、生态,宜居、宜业、宜游“三生三宜”的要求,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,创新发展机制,转变发展方式,大力发展以“精品、生态、休闲”为特征的北仑都市农业,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,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。
(二)主要目标。到2020年,以“四季瓜果”、“五朵金花”、“七彩茶业”、“十里花廊”、“百里步道”为主题的特色产业得到更好发展,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,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,农民收入持续增加,农村活力显著增强,基本形成功能多样、业态丰富、利益联结紧密、产城融合发展的都市农业发展新格局。
二、培育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
(三)深化农业结构调整。支持花木产业、瓜果产业、茶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。保持传统花木产业平稳发展,进一步挖掘柴桥“十里花廊”、塔峙盆景、嘉溪水生花卉的观光价值,引导培育园艺型、观光型花卉产业,鼓励适地建设花卉观光园,进一步提升“五朵金花”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。发展好“四季瓜果”产业,加快品种更新改良和综合栽培技术研究,支持发展科普型、体验型精品果园。打造宣传“玉叶”系列茶品牌,推进良种茶园改造,开发“七彩”茶产业,支持在春晓、白峰等茶产区试点发展观光休闲茶园。
(四)拓展农业综合多种功能。加强统筹规划,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家乐,推进农业产业与休闲、教育、文化、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。实施都市农业示范区(镇)建设,大力培育以农业为主导、融合二三产业、多功能复合型创新型产业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“现代农业综合体”,打造农业精品园区升级版。实施美丽乡村提升工程,加强民宿示范点建设、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和农耕文化挖掘,培育好宜居宜业宜游的“乡村休闲综合体”。实施好森林步道提升工程和森林美化彩化工程,培育发展“百里步道”为主要脉络的森林生态产业。
(五)大力发展农村产业新型业态。实施农村信息化工程,推进农村电商工程,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商平台,推进第二批农业部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县(区)创建工作。实施“互联网+现代农业”工程,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于产业各个领域,鼓励“智慧农业”和“农业物联网”示范点建设。
(六)培育发展品质农业。实施农业绿色发展战略,支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,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创建、农资包装废弃物收集处理、农药减量控害示范点建设和畜禽场标准化改造提升工作。进一步健全农产品监管、检测和追溯工作,建立从农田到餐桌全程可追溯体系,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工作。鼓励农业标准化、品牌化生产,推进“三品一标”认证工作,打造优质的农业品牌。推进农产品“走出去”工程,支持农产品展示展销、节庆推介和评比活动,提升农业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。
三、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
(七)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。支持农业龙头企业、农民专业合作社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村产业主体融合发展,充分发挥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。做强做优农业龙头企业,鼓励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种植户、家庭农场、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,促进本地农产品的生产销售,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,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,增强企业辐射带动能力。深入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提质工程,支持创建合作社联合社,逐步探索“三位一体”农民合作社经济组织体系建设。积极引导农业大户、大学生等兴办法人化家庭农场,支持创建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。
(八)积极发展行业协会。鼓励支持行业协会承担更多的服务职能,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律、教育培训、品牌营销和技术指导方面作用,探索建立以行业协会为纽带,农业龙头企业、农民专业合作社、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共同参与的产业综合服务机制。
(九)发挥供销合作社综合服务优势。推动供销合作社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对接,培育农产品加工、流通企业。健全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络,支持流通方式和业态创新,搭建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。拓展供销合作社经营领域,由主要从事流通服务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、向全方位城乡社区服务拓展,在农资供应、农产品流通、农村服务等重点领域和环节为农民提供便利实惠、安全优质的服务。
四、培育多渠道农村产业服务支撑体系
(十)加强土地流转扩规模。按照“扩大总量、整合存量、提高质量”的要求,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,健全土地流转激励机制,落实好土地流转扶持政策,鼓励委托流转、整村整组流转,加快完善土地流转平台,规范流转程序,健全土地流转纠纷仲裁机构,进一步提升规模化经营水平。
(十一)加强农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。整合资金,加大投入,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,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粮蔬生产功能区建设,进一步增加农村产业抗风险能力。支持发展设施农业,推广温室大棚、肥水一体、喷滴灌等设施设备,提升设施农业整体水平。
(十二)加强人才和科技支撑。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、农村实用人才、农村创业人才分级分类培训,实施职业农民培育工程,重点引导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在农村产业领域创业就业,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的培训,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管理的领军人才。探索构建以专业协会为主体,经营主体共同参与,科研院所为依托的新型农业技术服务体系;支持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围绕花木、瓜果、茶叶等特色产业,开展种子种苗引育工程和关键技术试验研究,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。
(十三)创新农村金融服务。强化农村金融服务,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,探索推进农村各类产权抵质押贷款融资,在农村信用体系基础上,鼓励金融机构开设无抵押农业信用贷款业务。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体制统一协调下,围绕特色产业,逐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范围,提高风险保障水平,探索开展农业气象指数保险、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等试点。
五、强化农村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
(十四)强化统筹协调。要进一步加强领导,统一思想,提高认识,要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作为重要工作来抓,要统筹发挥发改、财政、国土、规划、农林、水利、科技、交通、商务(旅游)、金融等多部门作用,各司其职,协调配合,在政策、资金等方面给予全面支持,密切配合,强化服务,形成合力,共同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。
(十五)强化政策保障。树立全面加强农业政策性保障的理念,认真执行国家、省、市对农业农村的各项扶持政策,整合利用好各部门农业扶持资金,资金要集中投入重点区域、重点项目建设,实行政策倾斜。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精神,抓紧制定实施细则,确保政策落实到位。
(十六)强化氛围营造。突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在推进北仑全域城市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,不断探索总结,创新经验,并向全社会宣传推介好北仑区优质农村资源,在依托电视、报刊等传统媒介基础上,发挥运用好网络、微信、微博等新媒介,全方位加强宣传与推广,为我区农村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。
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政府
2016年4月29日